译咖堂 | 诗人翻译家北塔:中国要影响世界,思想比高铁更有持久力
编者按
翻译是跨语言的交流方式,也是跨文化交流必不可少的途径。数千年来,人类交往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翻译史。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长期深耕于翻译及语言服务领域,不仅在业内取得瞩目的成就,对人类的精神交流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称之为“译咖”。本栏目专为这些人而开设,走进《译咖堂》,与国内外顶级翻译名家对话,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翻译人生。
本期嘉宾介绍:
北塔,原名徐伟锋,诗人、学者、翻译家,生于苏州吴江,中国作家协会现代文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系世界世诗会常务副秘书长兼中国办事处主任、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分会秘书长,出版有诗集《正在锈蚀的时针》《滚石有苔》等、学术专著《一个诗人的考辩——中国现当代文学论集》《照亮自身的深渊——北塔诗学文选》和译著《八堂课》等约30种。曾受邀赴美国、荷兰和马其顿等20余国参加研讨、采风、朗诵和讲座等各类文学、学术活动,曾率中国大陆诗歌代表团前往墨西哥、匈牙利、台湾、美国、以色列、马来西亚和泰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访问交流并参加诗会。有作品曾被译成英文、德文等10余种外文。曾在国内外多次获奖。诗作手稿被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库收藏。有“石头诗人”之誉。
本文为译世界·译咖堂栏目对北塔的专访,内容将分为三期推出,本文为第一篇。
诗人是全人类的“少数民族”,但不可或缺
译世界
您虽然通常首先被认为是一位诗人,但身份其实很多元:作为诗人,有很多诗歌创作,作为翻译家,分别向国内和国外译介了很多作品,在中外跨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您曾说:“一个优秀的诗人,对世事人生和艺术应该有一整套成熟的连贯的看法。”这些多元身份,反映了您怎样的“看法”?
北塔
我小时候的理想和追求是非常宏大的,在校期间,我读过很多体系性哲学家的书,包括黑格尔、康德等,那时候很想建立一个带有体系性质的对世事人生的思考。但现在看来,年轻时很大的理想往往只能局部地来实现,要建立一个体系,我现在可能没有时间和精力了。
我更喜欢形容自己是“三脚猫”,就是三条腿——创作、研究、翻译,当然这些创作、研究和翻译都是围绕诗歌来进行。虽然也会翻译学术的书和小说,但大部分仍是翻译诗歌,不管是把国外的诗歌翻到中国,还是把中国的诗作翻出去。诗歌作为一个主体,创作、研究、翻译作为三条腿,就像古代的重要礼器——“樽”一样。
其实,我们写诗的人,更多的是想把我们的创造性,把我们对于现实生活、人类历史的、文明的一些比较深入的看法或忧虑的情绪告诉大家。诗人是全人类的“少数民族”,但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带有引领性和补充性。我们对人类文明的思考,不一定会形成策略性的、指导性的意义和作用,但我相信,只要人类还面临一些科学理性无法把握、或只能用艺术手段去感受的问题,那么就需要诗人来发出声音。
高铁给外国人的印象很快就会消失,思想交流一辈子都不会忘
译世界
当前您更多的工作是做国际交流和中国诗歌的翻译推广?
北塔
这些事是我的“诗余”,在读书写作之外,我做了一些诗歌方面的事情,主要是中外交流,有人说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桥梁""彩虹"等等。现在你在互联网上搜索"中国诗歌代表团",基本都是我带的团,我们是最被认可的诗歌交流团。但是每年的出访也是很有限的。所以,我就编了"英汉双语版中国诗选"系列图书(自2010年开始,每年一本,由北塔主编、主译——编辑)。很多诗人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不方便出访,那我就通过这本书把他们的作品带出去,翻译成英文,让外国人也可以看到、欣赏。
外国人以前更喜欢的是我们传统的东西,但随着中外的交流越来越具体化,他们希望更多地了解面前的这个人——他的生活、他的想法。很多外国诗人非常想了解中国诗人的思想,我们这个书拿到国外去就非常受欢迎,很多外国诗人甚至会买多本带给他们本国的其他诗人。
这本书我从2010年开始做,在2015年进行推广的《中国诗选2014》是目前为止效果最好的一本,在伦敦国际书展和纽约国际书展上都有展示。我在每次出访时,都会带着我们的书去介绍,虽然每次带出去的数量有限,但非常受欢迎,在纸质版用完后,还会有人索要电子版。
现在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有吸引力。无论在哪个国家,中国代表团都是特别受优待的。提到中国形象,高铁、贸易、小商品……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那些东西的形象留在人们记忆当中可能当时很具体,但很快就会消失,而我们思想层面的这种交流在他们的记忆中会留存很长时间,甚至一辈子都不会被忘记。
有人问我,你花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带领中国诗歌代表团出访,影响了自己的创作,划得来吗?我就在想,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国家,包括朋友们都还是有这个需要的,所以我的付出是值得的。
我觉得,我的工作已越来越不是围绕个人展开,不管我个人出去或者是带团出去,都已经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要代表国家,代表中国当代文学、诗歌,翻译尤其如此。以前我会翻译一些自己的作品,但现在大部分都在翻译别人的作品。一个人,活着活着就会发现,自我正在变小,更多地是为大家而活。
如果中外互相不理解,和平共处是有潜在的危机的
译世界
您参与世界诗人大会也是出于这些考虑吗?
北塔
世诗会跟我同龄,我是1969年出生的,它是69年成立的。它是1969年在美国注册的,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备案的国际诗歌组织。
台湾很早就跟这个组织有密切联系(当时中国跟西方世界基本上是隔绝的),大会的创立者之一就是台湾著名诗人钟鼎文。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有人参与,90年代后期,大陆参与这个大会主要是前辈诗人雁翼,我是在90年代初知道这个组织的。2006年,第26届世界世诗会在外蒙古召开,规格特别高,当时的蒙古国总统恩赫巴亚尔先生在开幕式发表讲话,还请我们与会的诗人参加国宴——专门为我们举办的国宴。那时,世诗会的秘书长是一位法籍爱国华侨杨允达先生,特别可爱可敬的前辈诗人。他动员我更多地为这个组织做事情、做贡献,所以我从那年开始就渐渐地为这个组织做事了,他们也比较认可我的工作。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还有塞内加尔的总统诗人桑格尔等国际上很有名的一些诗人都曾参加过我们的诗会。
世诗会不讲主义、不谈政治、不论意识形态。我们强调的是思想、艺术的交流,并且,通过思想、艺术的交流来达到人类的互相理解,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在影响和指导我们。因为我们认为,和平共处就是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如果人类互相不理解,和平共处也是有潜在的危机的,带有一种虚伪性,而通过诗歌的交流,大家可以互相理解得深一些。
交流中每个人都应重视自己的外语修养,只靠别人翻译总是不够
译世界
目前中国的软实力正在提升,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中国作品外译的情况也很受关注。近来中国科幻作家的作品先后获得“雨果奖”,同样如此。但是,又会有很多人现在感受到我们在这方面做的还有很多不足。您怎么看,以及有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北塔
现在,我们跟国外的交往是特别多了,每年有上亿的中国人奔向世界各地。诗歌这方面也在加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但是,非常深入的交流还是很欠缺的。我带团出去或是我个人出去,都有这个深刻的感受。很多时候,我们的交流还是停留在形式上、仪式上,比较浅的层面上,学术性、艺术性不是太够。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翻译是一个特别重要、关键的环节。有很多人在尝试着译,可是译得好的,还是挺不容易的,尤其是涉及到专业研讨的时候。在专业研讨会之前,我们应该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不过,从现实层面来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很难进行特别充分的准备及深入的交流。往往是只有你个人的语言能力比较强,才能够跟对方进行比较深入的交流。
所以,我希望无论是诗人、学者还是普通人,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自己的外语修养。你如果只靠别人来翻译总是不够的,因为翻译本身难免会有流失,有些还会有歪曲和误解。
用文学艺术的手段来改变外国人对我们的看法
译世界
我们看到世界各地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文化和社会意义上的融合无疑是大势所趋的,但现实中,各国、各地之间又存在大量的矛盾和冲突。从您的交流和体会来看,当前中外交流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
北塔
经济上来说,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就是“毛细血管”已经通了。中国现在和某些国家的紧张关系有几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意识形态、价值观,另一个因素是利益冲突,中国现在体量很大,对资源的需求也在逐渐扩大,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认为中国在和他们抢资源,不仅仅抢他们的生产资源,还抢他们的生活资源,比如说中国人去旅游、去饭店吃饭,有些习惯不太好,好多欧美人会觉得这是对他们生活的侵犯,这个需要彼此的包容和理解。
我觉得文学艺术是和外国人沟通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文化中承载的是中华民族非常本质的、概括性的观念和思维,从这个角度去改变外国人对我们的看法,意义会更加长远。所以,我觉得中国诗歌代表团的出访属于民间外交、公共外交的范畴。
采访:王京涛 田瑶
摄影:田瑶
推荐阅读
大咖 | 王立非:我国每年需20万语言服务人才,现在数量远远不够…
大咖 | 欧洲议会21年资深口译员:想做口译先了解这些知识…
您对翻译行业的见地,欢迎与我们分享交流。来稿请致:media@yeeworld.com。